根据我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进度,拟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https://yz.chsi.com.cn/yztj/)开放调剂报名,请考生关注并及时申请填报。具体如下:
一、接收调剂专业及人数
学硕:环境科学(083001)、环境工程(083002)调剂人数为8 人
专硕:环境工程(085701)调剂人数为14人(其中,专项4人)
备注:专项是指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科教融合专项,请有兴趣参与该专项考生备注选择此专项,详见附件1。
二、调剂报名时间
2022年4月6日00:00:00-15:00:00,开放15小时。
三、调剂报名条件
1、初试总成绩和各科成绩须达到“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且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2022年研究生调剂的要求及广州大学规定的调入专业报考条件。
2、初试科目均需考英语、政治和数学(国家统考,不包括自命题)。
3、学术硕士接收第一志愿为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学科门类内环境类(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或相近专业(地质类、化学化工类、物理类、生物类、材料类、水利类、给排水、微生物类、农业类等)考生调剂;专业硕士接收第一志愿为工学08学科门类中环境类(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等)或相近专业(地质类、化学化工类、物理类、生物类、材料类、水利类、给排水、微生物类、农业类等)的考生调剂。
4、复试考生差额比例不低于120%。
5、考生在填报系统时,明确备注选择“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申请调剂。
四、调剂复试安排
1. 复试方式:远程网络(腾讯会议,学信网备用)复试。
2. 复试名单和复试通知发布时间:4月7日公布,请及时关注学院调剂信息。
3. 复试时间:4月8日上午9:00开始,请意向考生按照学院复试工作方案提前准备各项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方案http://environ.gzhu.edu.cn/info/1096/3432.htm)。
4. 模拟测试时间:4月7日下午14:30开始。请意向考生务必提前下载腾讯会议软件和学信网招生远程面试系统,并完成双系统注册,以确保测试顺利完成。若有变动,将另行通知。
附件. 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科教融合专项
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专项
为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广东省科学院)”建设,促进产学研协作开展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按照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要求,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研究生培养实行学校和基地导师“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实践二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学习在广州大学进行,原则上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研究生日常管理由广州大学负责;第二阶段研究生进入培养基地论文实践,期间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的日常管理由广东省科学院负责。
一、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科教融合专项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中科院中南土壤研究所,原名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省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土壤研究所,是我国红壤区唯一的土壤学专业研究机构,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土壤学领域以红壤研究为特色的重要专业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24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6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4人;省级优秀人才24人,包括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广东特支计划获得者8人;正高23人、副高37人;博士91人、硕士7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建有广东省农业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环境科学与技术公共实验室、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广东省土壤污染修复与装备工程中心、广东省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中心、韶关农田重点污染修复定位试验站、广东省土壤种质资源库、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等创新平台。现为广东省土壤学会、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的依托单位,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执行机构。主办国家核心学术期刊《生态环境学报》。
联合导师简介:
(1)吴丰昌 院士
吴丰昌,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现任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任。担任“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国家杰青、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期致力于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研究,在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环境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创建、业务应用和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发展进程,为提高环境标准制修订和污染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基金委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国家环保公益重大项目和国家环境基准业务工作项目等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获全国第二届争先创新奖状;发表SCI论文30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
(2)孙蔚旻 研究员
孙蔚旻,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土壤生态修复团队负责人。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6-2012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攻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回国进入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于2017年入选中组部高层次海外引进人才项目以及广东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类金属砷/锑与MTBE等的微生物转化机制研究。以功能微生物挖掘为重点,污染物转化过程与代谢途径解析为核心,以地球化学、分子生物学、同位素示踪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土壤砷/锑转化的功能微生物挖掘与生态效应、亚铁氧化生物成矿耦合锑氧化固定、MTBE降解功能微生物挖掘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等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市基础研究计划民生科技专题项目、广东省科学院“土壤环境技术创新团队”重大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目前已发表SCI论文92篇,其中第一作者23篇及通讯作者35篇,主要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际高水平环境科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期刊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曾获广东省土壤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和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同时担任广东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ISME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杂志的审稿人。
(3)赵青 研究员
赵青,男,1983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国家优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化学会会员。2005年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获博士学位;2010-2014年在美国麻省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院做博士后研究。Environmental Pollution、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研究及生态环境学报编委,Carbon research青年编委。2020年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4),2021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金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主要研究方向:污染生态化学,纳米材料与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界面行为。主要研究内容及课题:新污染物环境地化行为;环境纳米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联系方式:happyzq2002@163.com
二、广州大学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科教融合专项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原广州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科学研究机构,2015年成为新广东省科学院18家骨干研究机构之一。研究所立足广东,面向华南和东南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发展前沿目标,开展具有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的地理科学综合研究,成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支撑广东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科技力量。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演变、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化、地表过程与防灾减灾、国土资源安全与调控机制、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以及东南亚地理。
研究所下设“三部一院”,“三部”即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部(简称“自然地理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简称“人文地理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研究部(简称“遥感地信部”),着重承担基础性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一院”为广东地理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规划院”),主要发挥地理科学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为社会提供战略和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评价评估等科技服务。
所内建有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遥感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地理空间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空间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地理科技与文化创新创意产业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及南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条件和创新服务平台;主办中文核心学术期刊《热带地理》,是广东省地理学会和广东省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挂靠单位,中国地理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
联合导师简介:
杨婷 助理研究员:博士,助理研究员,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其中博士阶段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联合培养一年;博士后期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环境科学系从事土壤水盐运移及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现任职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部,主要从事南岭山地坡面水分和物质迁移机理研究,借助遥感、Arcgis等技术揭示流域尺度物质迁移流失特征。